24小时服务热线
400-900-8980

进则全胜 不进则退

25
发表时间:2022-08-01 10:07网址:/

     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之一。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加剧江河湖库泥沙淤积,威胁防洪安全,还导致土地退化、耕地减少,影响粮食安全、生态安全。进入新时代,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深入学习领会、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,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为生态保护修复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。

      2012年1月8日,在七部委联合调研组报告上批示,“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,进则全胜,不进则退,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。要总结长汀经验,推进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”。

水土保持

△这是一张拼版照片。上图为1989年10月长汀县河田镇喇叭寨原貌(资料照片),下图为2021年11月23日长汀县河田镇喇叭寨景象。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

      党的十八大以来,几乎每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时都要谈及水土保持。

      今年是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批示10周年。10年来,长汀人民久久为功、坚持不懈,水土流失面积从1985年的146.2万亩下降到2020年的31.52万亩,水土流失率下降到6.78%,自然生态得到历史性改善,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。“长汀经验”入选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,向全球推广。

      长汀取得的成绩是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工作的一个缩影。经过不懈努力,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了总体改善,持续呈现出水土流失面积强度“双下降”、水蚀风蚀“双减少”的趋势。

      根据水利部监测结果,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上世纪80年代高峰期的367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021年的267万平方公里,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38.48%下降到27.86%、减少了10个百分点;同时,强度明显下降,轻中度水土流失已占8成以上。

     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虽得到总体改善,但局部地区严重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性转变,与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还不适应。黄土高原仍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,沟道重力侵蚀问题依然突出,是入黄泥沙的主要来源区;长江上游还有1.87亿亩坡耕地、东北黑土区耕地中还有45万条侵蚀沟亟须治理,大规模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人为水土流失压力依然突出。

      新发展阶段,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抓好以下工作。

      一是坚定不移把预防人为水土流失摆在首位。要坚持用严格制度严密法治保护水土资源、防治水土流失。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制度,强化跟踪检查和自主验收核查,狠抓问题整改,健全全链条全流程闭环监管体系。常态化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管,对人为水土流失实施动态监控。有关部门要按照“谁审批、谁监管,谁主管、谁监管”的原则,加强协同监管。

      二是聚焦复苏河湖生态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。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,以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为重点,以山青、水净、村美、民富为目标,因地制宜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。突出抓好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综合治理,大力推进高标准淤地坝和旱作梯田建设。中 央和地方要加大投资力度,加快推进长江上中游坡耕地综合治理和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,着力提升治理质量和效益。

      三是切实加强淤地坝安全度汛管理。要在完成淤地坝风险隐患排查基础上,加快完成受损淤地坝修复,实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,推进老旧淤地坝提升改造。制定淤地坝登记销号管理办法,明确退出管理名录的程序与要求。强化淤地坝安全度汛监督检查、风险预警,压实“三个责任人”的责任。加快推动实现重要淤地坝“四预”功能,提升淤地坝安全度汛管理水平。

      四是不断强化水土保持监测评价支撑。要持续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,深化成果分析评价、发布和应用。编制印发新一期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规划,推动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优化布局工程加快立项实施。落实好监测设备计量制度,提升监测成果质量。

      五是着力推进智慧水土保持建设。要按照“需求牵引、应用至上、数字赋能、提升能力”的要求,制定水土保持数据管理标准规则,开展水土保持数字化场景构建,加快开展土壤侵蚀模型、淤地坝预警模型研发,推动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业务功能和模块升级改造,努力实现智慧水保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与成效。

      六是持续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。要加快推动形成党政主导、部门协同、社会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体系。落实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政策,深入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。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管与执法、司法的衔接,加强普法宣传,强化以案释法、以案示警,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。

      本文转自水利部网站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!

24小时服务热线
022-88118191   |    400-900-8980    |    131-3252-5333